按照祭悼文行文格式,通常在行文中选择用什么样的祭品来祭奠均有所反映。通对敦煌祭悼文以及中原祭悼文中的祭品进行梳理可发现,敦煌在祭祀时不仅对传统观念有所继承,更有对佛教的接受。祭品指的是在祭祀仪式上所用的物品,常见的有酒醒、猪、牛、羊以及植物香草类。“祭祀主要是向神灵祈求福社的,因此可以说,讲献的每种祭品都几乎具有一定的祈福倾向,这种倾向需要以祭品所含有的某些象征意义表达出来,而这种‘象征’又是通过对具体物的某种属性进行类比联想而获得的。类比联想的最初形态带有极大的宗教性,是巫现经常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祭品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于很大种度上是在祭祀礼仪中生成的,并且在祭祀礼中进一步约定俗成,固定为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信息符号。”分析敦煌与中原在祭祀之仪中对祭品的选择,可以看出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其独特之处。...
在敦煌祭悼文中还有为牲畜作祭的习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儒家构建的家国蓝图也是与农业相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E}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男女间各自的家庭职责也与农耕有关,“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在古时的农业生产中更是离不开牲畜,从现己出土的文献可以知道牲畜是先民们的劳作工具。因此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先民们来说牲畜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古敦煌百姓中,对于动物还有一系列原始的神秘观念,他们显然认为动物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动物的骨、肉、角、血、粪等都能够给人们以好处或祸害。”对动物亦有神秘的信仰。另外,佛教在敦煌的传播,佛教信奉的万物有灵论也影响着人们,在信仰的驱使下敦煌人民认为牲畜并非只是牲畜,而是其家庭成员之一,对其的感情非亲情更似亲情。因而,在上述种种缘由的影响下,在敦煌祭悼文中有对牛、马、犬等动物作祭文的现象。这类祭悼文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很似追福斋文,应是敦煌百姓对于牲畜的死亡,单纯感到悲伤而创作的祈福文,而非有祭祀仪式。仍表达出了主人的不舍与期望,应是悼念之文。如5.5637号卷《祭牛文》:...
中国重视忌日的礼俗由来己久。《礼记·檀弓上》载:“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礼记·祭义》又说:“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祀之忠也。”在这类祭亡文中,斋文指的是为亡者在忌辰追福或是葬礼时所用的文本,包括了亡斋追福文、临扩文、行香文。因其所写对象是亡者,所以给它归入了祭亡文类中。在这类祭亡文中大多数都表现出了敦煌佛教与世俗生活仪式的融合。如5.6417卷号训台扩文》:...
祭奠利益的概念至今仍是抽象、未法定化的,是祭奠侵权的认定、抗辩事由的适用以及责任方式不具有确定性的主要原因。法律概念的抽象性,不仅可以保障最高程度的概观性,而且也可保障最高程度的法安定性,但对于内容的要求是完整的,对逻辑的要求是封闭的,而这一点几乎不能实现,抽象思维的意义具有空洞化倾向,而有别于抽象概念思维的其他思维方式逐渐得到发展和运用,类型是其中之一。...
孙维飞教授认为祭奠利益是近亲属关于己故亲属祭奠仪式相关的利益,其中仪式包括:表达哀伤和思念的活动;表达哀伤和思念的物品;引起哀伤和思念的物品。刘云生教授等把祭祀权分为积极权利与消极权利,积极权利分为知晓送终、祭奠相关信息的知情权和是否行使、如何行使权利的自主权两类;消极权利包括对阻碍行使权利的抗辩和损害赔偿请求权。张红教授将祭奠利益纠纷类型化为两类,一类是祭奠仪式的顺利进行。其中包括告知义务、第三人辅助义务、遗体遗骨占有管理者辅助义务;还有一类是祭奠相关物的保全。包括破坏坟墓、私自迁坟、遗失骨;遗体遗骨占有管理权的确定;墓碑署名。...
对于祭奠利盖的讨论,学者们在前期倾向于对其卜一个定义,但并未形成统一意见。孙维飞教授认为祭奠利益是死者近亲属所享有的关于表达对死者思念和敬爱情感的仪式有关的精神利益。张蓉、张敏娴认为祭奠利益是在亲属之间以及其他关系之间产牛对死者追思敬仰的权利。姜福东根据西方法权文化认为祭奠利益是公民基于身份关系而产生对死者追思、敬仰的应有权利,是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的习惯权利。刘云生、卢桂认为“祭祀权是有利益关系的生者对死者哀吊、追思并有特定权益的权利。由此可见,对于祭奠利益的定义均较为抽象,无法以此类定义为标准和依据对实务中产生的祭奠纠纷进行准确识别。且不同学者对于祭奠利益形成了不同的名称,包括“祭奠利益”“祭奠权”“祭祀权”等,其实质上并无不同。而“祭奠利益”和“祭奠权”这两种名称较为普遍,由于祭奠利益尚处于一般人格权之中,未上升为具体人格权,笔者为表述严谨,称其为“祭奠利益”。...
场所指的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元素所形成的一个综合体,而场所精神所指的是场所内对情感和文化的表达和继承。 在景观设计的领域,场所固然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如何结合周边的文化、历史使其达到能够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鸣,即是景观设计上的场所精神;而墓园景观,作为在国外己经很成熟的一种景观类型,并没有在国内有所发展。在墓园的场所营造之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鬼神”思想的影响,使得墓园内场所精神的缺失,忽略了墓园使用者的情感需要,使中国公墓的现状大部分还停留在阴森恐怖的氛围营造上。...
我国丧葬主要受到传统儒家孝道以及风水文化观念的影响,其中风水文化要占主要的影响因素。对于中国传统风水观念的来源,是古代先人对在选择生活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景观评价系统,主要受两个重要因素影响,一个因素是“灵魂不死,天人合一”的观点影响,该观点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是儒道两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终回答;另一个因素是“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互补”的观点,原始思想认为“阴”、“阳”构成了世间万物,这两种力量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力量,是世界的本源,通过其拥有生命,并且其关系并非一种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互补、互助的关系。这一切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最初的风水文化。...
1.传统丧葬方式所带来的浪费及污染 传统丧葬方式一般包括土葬、棺撑葬以及水泥墓室葬,这种丧葬方式对于土地、林木、矿产等资源消耗巨大。此外尸体火化还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这无疑是加剧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中国对于传统的祖先祭拜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比如烧纸、烧香等习俗,这种方式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还有很大的可能性引发火灾。这些习俗并不符合当下社会所推崇的环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1、统一由家族门第安排 越南彝族正常死亡的长者丧礼,不论性别、或贫富,都看作是村中的一件喜事来办,也当作一件最隆重的盛事来举行,均以自然村落为单位,有的村落只居住一个家族,有的村落则由两个及其以卜几个家族组成。但只要村里老人去世,统一由丧家家族门第来安排,整个家族成员乃至整个村民都要参与。虽越南彝族村寨村落,并非缺少柴薪,但只要居住在一个村落,不论本宗族门第、邻居、姻亲,每户均要筹一抱柴薪给丧家,以作丧家在丧礼中煮炊之柴薪。开丧之前,整个家族门第要开一次会,筛选一个统筹能力强的总管,统一安排丧礼中的一切事务,按部就班,各司其职,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昔日,由于资源有限,丧家很难筹集丧事所需的食物甚至祭奠牺牲祭品,所以家族内部有不成文之规,除了筹集柴薪,每户还要按人数出米、菜、酒及钱,以解燃眉之急。家族的功能很多,如果哪家去世的老人没有儿女安葬,家族内部每家每户筹米筹菜筹钱,共同出殡下葬。...
1、戴孝。出殡前一天,本村同宗门第及亲朋好友纷纷前来帮忙。灵堂内外用纸布置成“丧坛”。丧坛除露出棺口和灵枢两侧人行通道,全用竹蔑条糊纸板栅起来,纸板由大小不同的窗格状构成。其间分别绘画桃李干果,花木树草;能工巧匠,历代英豪;金童玉女,彩凤游龙……应有尽有。此外,除彩纸扎制的摇钱树、阴人、阴马、阴房外,其余都是双数。摇钱树置于门外,其余的都摆设于灵枢前,而这些工艺,做工精细,绘图巧妙,令人赞叹不已。若是已出嫁的女儿回来吊祭,边人门边悲歌《断肠调》:“三日不喝水,不喝过得去,六日不吃饭,不吃过得去。三日不见爹(妈),如何过下去?”同时,每个出嫁女儿(含侄女、孙女)的祭品多寡不论,但都要剪一对小摇钱树来作祭,以表孝心。...
(1)守候续气。父母病危临近,长子必守候在老人身边,一是侍奉,二是作好续气的准备。一旦老人即将断气,待他呼出最后一口气时,把手拂过老人的嘴边,以示其气已接过来,并速将气送进米柜里,把它珍藏起来,接着用手把亡者的口目闭合。与此同时,儿孙们认即抬出火枪朝天鸣放三响,以告天地乡邻,他(她)已经寿终。当听到报丧的枪声,村中成年男子,尤其同宗门第的成年男子,纷纷赶往丧家,劝导扶起扑跪在亡者前泣不成声的儿孙。接着生火偎净尸水,待净尸水偎热,长女及长媳哭唱《净身歌》:“幼时爹(妈)洗儿女,如今儿女洗爹(妈)。爹(妈)洗儿女万千次,儿女洗爹(妈)只一次。”悲歌声中,长子亲自动手,其他人相帮指点,洗净亡者全尸,剃发刮须(女性只梳发辫)。据说留有发毛,死者会久久念恋其家产,生者难于安宁。随即给亡者整容穿寿服,将遗体放置于堂屋中央设灵坛,灵坛前燃长明灯和香火。...